【数字政府·观点视角】数字赋能精准防疫,但人的担当才是关键
以下文章来源于复旦DMG ,作者王翔
最近,全国新冠疫情又掀起了一波“小高潮”,也给各地比拼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了一个擂台。上海迪士尼乐园精细化和人性化的防控措施被全网点赞,在一个游客爆满的万圣节周末,上海在接到外省通报后几个小时内完成3万多人的核酸检测,游客一边检测一边看烟花,当晚正常离园,不用等待检测结果,没有人被隔离,第二天一早所有检测结果公布,两天后迪士尼乐园正常开放。
为何上海至今没有
全员核酸检测?
国务院曾多次要求各地在防疫过程中不能搞“层层加码”或“一刀切”。从去年至今,上海没有宣布过封城,没有进行过全员核酸检测,也从未宣布过“进入战时状态”。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表示,上海市精准防控的要求是“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
有人说,上海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是大部分城市不能比拟的,这是事实。但是上海面临的“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压力也是最大的。上海是中国接收入境航班最多的城市,目前累计境外输入病例遥遥领先所有省市。上海迪士尼乐园一年的游客就达上千万人,疫情最严重的2020年游客也达550万之多。
近年来,那些敢抓敢管、敢打硬仗的“李云龙式”干部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他们的勇于担当,可以很好地弥补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不足。然而如果干部不敢、不愿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只是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成了“避责”的代言人。
公共部门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责任,公共服务的宗旨是社会和民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这一目标的实现高度依赖于公职人员的努力与尽职。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神不振、担当劲头不够”。中山大学倪星教授的研究也发现,消极不作为正成为全球各国公职人员的主要行为特征之一,中国少数干部中也出现了从“邀功”到“避责”的趋势转变。
层层加码背后的
避责与“甩锅”
在“压力型体制”之下,权责分立的结构以及内外部风险的广泛存在导致了日益增多的避责行为。针对下级的避责行为,上级往往试图通过加大问责力度来加以矫正,但这样反而容易产生反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马亮教授就指出,对基层在疫情防控中的“层层加码”行为不能简单批评,“在高压问责的重压之下,板子打在基层的屁股上,所以有些基层单位为了避免问责而‘甩锅’,进行风险转嫁与责任转移”。
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把上海的防疫工作比作“陶瓷店里抓老鼠”。能抓到老鼠当然是上海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是事情总有万一,万一打破了陶瓷怎么办呢?所以最关键的还是领导有担当。“只要按照标准化程序去做了,哪怕出现了疫情,出现了传染,这个责任也由我们领导来承担”。否则各级干部根本不敢精细化和人性化,而是宁可一刀切扩大化;各级干部也不会去考虑如何以最小社会成本取得最佳综合效益,而是宁可给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保持技术理性
还需责任与担当
行程码、核酸检测报告、疫苗接种证明等的运用,本来是一种助力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在一些地方却成了粗放式的硬性要求。健康码、行程码加上各种地方的码“层层加码”,该负责的人不负责,却滥用技术手段,把锅甩给技术,就会让“技术治理”走向它的反面,让技术的理性产生非理性的后果。只有我们的干部真正做到“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才能让各级政府真正向人民负责,始终走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正道之上。
作者:王翔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研究员、主任助理;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青年领航学者
【整体智治·场景解剖】萧山:围绕数字化党建,城厢街道开启“智治”之路
【整体智治·场景解剖】龙港:探索“市管社区”整体智治新格局
【数智文明·案例剖析】数字公共艺术墙 · 感知保罗万象的世界
内容来源 / 复旦DMG,2021年11月05日
今日编辑 / 黄欣雨
责任编辑 / 戴晟昱
城市大脑研究院提供开放研讨平台,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城市大脑研究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